|
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、多文化的国度。是各民族文化的融合、聚集形成了今天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中华文化,可以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,中华文化博大精深、多彩绚丽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,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。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,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。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,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独特贡献;每一个民族的文化,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,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。
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,需要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。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,在宪法第4条规定:"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。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,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。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,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。"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,是祖国统一的基础,即通过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。
经过长期生产实践、不断交往交流交融,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。在中华文化宝库中除了诗经、楚辞、汉赋、唐诗、宋词,还有元曲、明清小说,既创造了大量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,也有大量少数民族作者的创造。《诗经》是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总汇,《楚辞》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也来源于少数民族仪式歌、民歌,元曲的繁荣也不缺乏少数民族的贡献,清代小说更为集中地体现出多民族、多元文化相互融合、相互渗透的风貌特点。同时各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服饰技艺,为祖国文化宝库贡献了大量奇珍异宝。如藏族的《格萨尔》、蒙古族的《江格尔》、柯尔克孜族的《玛纳斯》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“三大英雄史诗”。在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的中国项目中,少数民族项目约占三分之一。
长期以来,少数民族及其文化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、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,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。总之,各民族及其文化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独特贡献,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建共享的文化,各民族文化的支流共同汇就了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。 |
|